在桂中腹地的莽莽林海間,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像一塊翡翠鑲嵌在八桂大地上。近年來,這里的樹更綠了、水更清了、珍稀動物更多了,鄉親的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這張實實在在的“生態答卷”,寫在每一寸青山綠水間,也銘刻在鄉親們的心里。
“十四五”以來,廣西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始終牢記“國之大者”,以科學保護為核心、制度創新為保障、社區共贏為目標,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并進的“大瑤山路徑”。 珍稀動植物在這里“添丁進口” 清晨的陽光剛穿透云霧,大瑤山銀杉公園的繁育大棚里就熱鬧起來。護林員陶海優小心翼翼地給銀杉幼苗澆水,葉片上的露珠順著紋路滾落下來,就像是為這2000多株“植物活化石”掛上一串串水晶項鏈。 銀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大瑤山的野生銀杉僅有114株。2024—2025年,保護區選取500多株壯實的幼苗送回山林,如今可以看到它們扎根在腐葉土中,挺直了腰桿往上長。“這可是種群復壯的關鍵一步,再過些年,我們大瑤山的銀杉隊伍就強大了。”陶海優說話時,眼里閃著光。 不光銀杉家族添“新丁”,曾常年待在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的金斑喙鳳蝶也在大瑤山里開起了“家族派對”。據2020年至2022年專項調查顯示,金斑喙鳳蝶野外種群數量已超9000只。“以前見著一只能激動半天,現在到觀察季節,一次能看到好幾只一起飛,跟撒了把金粉似的。”保護區管理中心生產技術科科長覃琨笑著說。 巖縫里,一簇簇紫色小花擠在一起,瑤山苣苔一直在默默“突破”。這種只能在大瑤山見到的植物,總數達到6000余株,新發現的分布地還把生存緯度往南推進了0.12^°。“瑤山苣苔能在這么陡的石頭上扎根開花,我們護林人還有啥理由不使勁!”大瑤山監測人員說,雖然每天都要爬上山坡記錄它們的生長情況,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廣西大瑤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39人的科研團隊天天跟數據打交道,依托測流堰、自動氣象站等設備,把森林的每一次“呼吸”“心跳”都記錄下來。建站以來,他們承擔了38個科研項目,獲得1300多萬元經費,取得的成果得到省部級獎勵。“這些數據能告訴我們,林子怎么長才最結實,讓護林工作更科學。”一名研究站工程師說。 這幾年,大瑤山的“物種戶口本”不斷增厚:2022年發現的馬兜鈴科新種——海明關木通,以保護區原副主任譚海明的名字命名;2024年,“大瑤山掌突蟾”的發現論文登上國際期刊,覃琨是第二作者;2022—2024年,科研人員發現樟科植物新種——大瑤山瓊楠,并發現了以該新種為優勢物種的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再次豐富了大瑤山“物種基因庫”。 “科技+制度”給青山上“雙保險” “以前巡山全靠腿,現在山里到處是‘千里眼’。”護林員蘇雅一邊指著山頂的監控塔,一邊掏出手機點開監管App,屏幕上就能看到各區域的實時畫面。 “你看這兒,鳥媽媽正在給小鳥喂蟲子;那邊是護林員巡山的軌跡,走到哪兒都清清楚楚。”她說,以前遇到臺風天,山路滑得沒法走,現在坐在辦公室里,就能把山里的情況摸得明明白白,“科技真是幫了大忙,護林效率提高了不止一倍。” “十四五”期間,大瑤山保護區投入2000多萬在吉龍等偏遠地方建立護林點,并把河口保護站改造成標準化站點,24907.3公頃保護范圍盡在“天眼”之中。 不過,光有“天眼”還不夠,規矩也得立得嚴嚴實實。大瑤山保護區聯合轄區檢察院成立“大瑤山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官辦公室”,與周邊九個地方的檢察院簽訂跨區域保護協議,還會同公安、生態環境等11個部門建立保護協作機制。“不管是誰在哪片山犯了規矩,都有人管。”保護管理科科長吳健生回憶道,前陣子有人想偷偷進山挖筍,剛到山口就被護林員和民警一起攔下,“現在大家都知道,大瑤山的一草一木都碰不得!” 近年來,“綠盾”“綠網·颶風”等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大瑤山保護區連續多年未發生森林火災事故,重大破壞案件更是“零記錄”。2023年,生態環境部評估組給大瑤山打出89.48分,生態環境狀況等級為Ⅰ級,保護成效評估是“優”,并入選全國首批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 “這些成績就像給我們護林人發了獎狀,說明我們的法子管用!”保護區管理中心負責人龍清說,“科技+制度”,就是給青山上的“雙保險”。 “守好林子”讓日子更有奔頭 “以前覺得護林是任務,現在才明白,護好林子就是給自己謀福。”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的謝大哥自從做了護林員,不僅生活有了保障,閑暇時還能兼賣自家的土特產,“以前砍樹換錢,錢沒攢下多少,山倒禿了一片。現在守好林子,既能拿工資,又能賣茶葉、香菇貼補家用,日子比以前滋潤多了。” 據悉,大瑤山保護區探索實行“社區共管”機制,優先吸納當地人擔任護林員,并引導大家種植中藥、靈芝等經濟作物,增加收入。“以前路不好,收的藥材運不出去,爛在地里心疼。現在路通了,收購車可以直接開到村口,而且游客多、需求大,價錢都高了兩成。”村民們算起賬來,笑得合不攏嘴。 除了大瑤山保護區,盤王界、圣堂山等景點也是游客“打卡地”,金秀憑借這些好山好水,評上了“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百億元。“以前守著‘金飯碗’要飯,現在才明白,這青山綠水就是最好的家底。”農家樂經營者趙叔說,今年“五一”期間,他家的10間民宿天天滿員,光靠游客吃飯、住宿就賺了上萬元。 同時,大瑤山保護區還與高校共建自然教育平臺,打造自治區級研學實踐基地——金秀大瑤山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讓生活在城市里的青少年前來探索生態奧秘,辨識珍稀植物、觀察野生鳥類、聆聽護林員的守林故事,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不少小學生看到鱷蜥時嚇得捂住嘴,但又忍不住往前湊,想看個仔細。”教育營地相關負責人說,在城里長大的孩子進了山里,就像撒歡的小鳥,回去時都說明年還要來。 銀杉幼苗破土而出、金斑喙鳳蝶振翅飛舞、護林員的足跡遍布山林……如今的大瑤山,正忙著給未來繪“藍圖”:上級部門計劃把保護區面積擴大到37041公頃,三期總體規劃在加緊編制中,銀杉繁育回歸、珍稀物種監測等項目積極推進,期望用郁郁蔥蔥的身姿回應每一份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