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這地方感受他的熱。熱到極點,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這樣的力量。”從教二十余載,我常把這句話刻在心底,看著一批批孩子在時光里“拔節生長”,愈發覺得教育是一場溫暖的遇見——以知識為火種,以愛心為燈盞,在守望中等待每個生命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以學為基 積蓄“活水” 初任班主任時,我總在深夜輾轉難眠:面對性格迥異的孩子,如何走進他們的內心?如何在紛繁的事務中保持教育的智慧?直到翻開《卡耐基成功之道》,書中那句“真正的教育是心靈的對話”如醍醐灌頂,讓我明白: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不僅要有一桶水,更要成為源頭活水。 這些年,我的書架上始終擺著幾類“常備書”:《菜根譚》教會我以豁達之心面對教育中的瑣碎,《學習的革命》讓我懂得用多元視角設計班級活動,《心理醫生》則成為解讀學生行為的鑰匙。讀《好習慣成就女孩一生》時,我特意為班里的女生策劃了“每周一個成長微習慣”活動,從整理書包到管理情緒,看著她們在“打卡”中慢慢養成自律意識,我更加深信:教師的認知邊界,就是學生成長的起跑線。 以愛為橋 聯通心靈 教育最動人的模樣,是藏在細節里的溫柔等待。2022年秋天,班上轉來一個叫小貝的男孩,小學時便因“愛闖禍”聞名:上課鈴響后還在校門口晃蕩,勞動時把掃帚當玩具,甚至趁午休溜出校園。第一次見面,我沒提他的“光榮歷史”,而是笑著說:“聽說你跑步特別快,下次運動會咱們班的接力賽可就靠你啦!”他抬頭愣住,眼里閃過一絲驚訝,這大概是他第一次從老師口中聽到贊揚而非批評。 真正的改變發生在那次勞動課。當小貝熟練地給菜苗澆水,我故意大聲說:“原來咱們班藏著個‘園藝小能手’,這澆水的節奏把握得比老師還好呢。”在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中,小貝的耳朵紅了,腰板也挺直了。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奶奶的溺愛讓他習慣了用調皮吸引關注。此后,我每周約他在操場散步,聽他講奶奶的故事,和他約定“每天進步一點點”:先做到不遲到,再嘗試課堂舉手,最后主動收拾講臺。畢業時,他在留言本上寫下:“老師,你喊我‘貝貝’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株被陽光照著的小苗。” 另一個讓我難忘的女孩是小珍。初見時,她總用敵意的眼神看著我,因為上小學時被數學老師體罰,她連帶著抗拒所有學科老師。她常把讀書無用掛在嘴邊,我沒有批評,而是給她寫了封長信:“我知道你心里有顆受傷的種子,但老師想帶你看看,知識能讓種子開出多美的花。”此后每周,我都會和她分享一個女性成長故事。漸漸地,她開始主動問數學題,畢業時竟考上了縣里的一所公辦高中。拿錄取通知書那天,她給我發來了短信:“老師,是你讓我相信我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光。” 以心換心 守護成長 班主任的工作,是帶著放大鏡的藝術。初一時,我發現小雅學習狀態不太好。通過與小雅父母溝通,我了解到她想去外地約見網友,被父母現及時阻止并斥責。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小雅青春期的懵懂和家庭溝通的不暢,讓她想在虛擬世界尋找安慰。那天放學后,我帶她來到校園樹下,分享起自己中學時的迷茫。“我之前覺得父母不懂我,但后來發現,他們笨拙的叮囑里藏著許多沒說出口的愛。”她低頭撥弄樹葉,突然哭著說:“我只是想有人聽我說說話。”從那以后,我堅持讓每個孩子兩周寫一次“心靈獨白”,用不同顏色的筆寫下回應:給內向的孩子畫個加油的笑臉,給焦慮的孩子分享緩解壓力的小妙招。這些年,我從獨白本上發現過學生父母離異的隱情,察覺過青春期抑郁的前兆,也見證了無數個“原來老師懂我”的溫暖瞬間。有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畢業多年后告訴我:“那些寫滿批注的獨白本,是我中學時代最珍貴的禮物。” 耐心,是班主任最珍貴的修行。記得還在鄉下任教時,班上的衛生問題如同打地鼠游戲,層出不窮:今天剛表揚了宿舍整潔,明天就發現垃圾桶里藏著零食袋;剛強調完作業要工整,轉眼又有十本作業字跡潦草。我沒有發脾氣,而是和學生們一起制定“衛生闖關計劃”:把教室劃分成“書桌小天地”“走廊責任區”,每周評選“衛生小衛士”,用積分兌換和老師共進午餐的機會。三個月后,當流動紅旗第一次掛在我們班門口,孩子們歡呼著抱成一團。原來,耐心不是無休無止的嘮叨,而是帶著孩子在試錯中找到成長的節奏。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守望,我們或許無法預見每個孩子的未來,但可以用學識豐盈他們的思想,用愛心滋養他們的心靈,用耐心等待他們的花期,用規則守護他們的成長。當多年后,學生在某個瞬間突然想起,曾經有位老師,在他們生命的春天里播下過希望的種子。這,便是教育最美的模樣。(作者系武宣縣實驗初級中學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