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轉眼又是畢業季。回想在學校帶班的歲月,我思緒翻涌、心潮澎湃,特別是臨近小考時段,愈發難以找到課堂的歡樂。那種和學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心靈的契合,所產生的激情和愉悅逐漸消失,讓我感到揪心和煩悶。我從六年級開始擔任他們的語文老師,成天與學生打成一片,師生之間的感情不說深厚但絕非淺薄。 一天早上,我踏著清晨的甘露,急不可待地走進安靜的校園,面帶微笑地站在教室門口,迎接我那朝夕相處的孩子們??墒?,課堂上的他們無精打采,回答問題時僅有零星幾人舉手,我總是大聲地提醒:“你們怎么啦?我在激情講解,你們卻雷打不動?”他們木然地看著我,表現仍不見改觀,我心里越發著急。課后,我憂心忡忡地走出教室,看到孩子們在操場上有說有笑、快樂自在,心里舒坦了許多。 我走到孩子們身邊,以“知己”的身份與他們交流:“大家好像放松了對語文的學習,你們能說說原因嗎?也給老師提提建議。”我毫無掩飾地向學生敞開心扉,讓他們一起幫我解開心結,減輕壓力。學生們像憋了許久,毫無顧慮地打開話匣子: “你在上課時,要多對我們笑一笑。” “如果我們回答不出問題,你應該讓我們多想想,不要急也不要生氣,不然我們就不敢舉手了?!?/p> “上課時,可以多給我們講一些趣味性的知識?!?/p> 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圍著我,紛紛傾述心中的感言。那一刻,我讀懂了蘇穆姆林斯基的《給老師提建議》,是學生教會我在教育教學中要沉著應對,浮躁、著急會讓自己失去更多。 我知道學生還有很多話想對我說。下午放學前,我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業——“老師,我想對你說”。隨后,我語重心長地對學生們說:“同學們,今天在操場上與大家交流,傾聽了大家的心聲,老師很感動,謝謝你們把我當成知己。還有一個多月,你們的小學生活就要結束了,我知道你們一定還有很多話要對我說,今晚夜深人靜之時,敞開心扉將你們心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好嗎?” 第二天,我收到了51封信紙,每一封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情誼。從那以后,我在課堂上留心捕捉感動的細節,課后經常在學生們中間轉悠,不帶任何目的地走進他們的心中,關愛他們的心靈。我感謝那一屆學生真摯的語言、純潔的心靈,是他們讓我重新拾回鮮活易感的心靈,是他們讓我明白了“一鋤頭挖不下一口井”“心急吃不下熱豆腐”的道理。 ??傾聽是一種容納、尊重;傾聽是一種認同、欣賞;傾聽是一把能夠打開學生心扉的鑰匙,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達到教育的理想境界,從而贏得教育的契機。 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他們,贏得信任,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所言:“認真傾聽別人的傾述雖是細枝末節,但卻體現了你謙遜的教養。” (作者系武宣縣東鄉鎮中心校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