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典禮后,辦公桌上塞滿了學生的小卡片,大多是感謝與不舍。其中一張寫得格外長—— 親愛的黃老師:六年的小學時光,您只帶我們三年,卻讓我們最佩服。還記得您初來我們班時,我們正為前任老師的離開而沮喪,于是把氣撒在您的身上——遲到、不交作業、上課睡覺、給您起外號……我們想看您暴跳如雷,再狠狠批評我們。可您總用幽默的語氣提醒我們。那“似是而非”的批評,竟像陽光一樣暖。不知不覺,我們愛上了您,也愛上了語文……您的學生:小雨(化名) 我不由想起希臘寓言:寒風與太陽打賭,看誰能讓行人脫下外套。寒風越吹,行人裹得越緊;太陽輕輕照耀,行人便自愿解衣。教育何嘗不是如此? 當下,孩子常被分數裹挾,在信息洪流中易迷失。一句重話、一點挫折,就可能壓垮稚嫩心靈。于是有人提出“心靈環保”,呼吁守護孩子的心。然而,成長路上,犯錯本是常態——小樹難免生枝杈。若教育放棄批評,就像園丁拒絕修剪,看似仁慈,實則縱容歧路瘋長。于是,我把這種“裹著陽光的批評”稱作:陽光批評。 一位教育家說:“學生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他們最需要愛的時候。”那時的小雨,正是“最不可愛”之一。 她把漫畫書藏在課本下。我巡至桌邊,輕敲桌角:“聽說班里出了位‘一心二用’高手?左手語文書,右手漫畫冊,練成后可別忘了給大家露一手!”全班大笑,她紅著臉收起漫畫,此后再沒把課外書塞進課本。 一次語文課,她趴在桌上睡覺,口水險些洇濕書頁。我抽出課本,低聲笑道:“喲,課本給你講了什么悄悄話?竟讓你聽得口水泛濫。再睡,它可要喊救命了!”她猛地坐直,那節課朗讀聲最響亮的便是她。 最難忘那次作文。她交來空白本子,我把她請到辦公室。“你看,作文格子多孤單。昨天同學們都給它裝滿了故事,唯獨它餓著肚子——是怕它消化不良嗎?回去加點‘營養’吧,不然它會哭著說你偏心。”她仍嘟著嘴。我翻到她曾寫得精彩的段落:“你筆下的小兔子都會吵架,今天怎么惜字如金?難不成攢著大招?提前說好,寫得精彩,我就給你畫朵小金花,讓你見識老師的畫功。”她“噗嗤”笑出聲。第二天,作文末尾多了一朵金色葵花。 老舍說:“用幽默的方式指出過錯,比直截了當更易被接受。”望著滿桌卡片,我忽然明白:陽光批評,不過把嚴厲裹進溫柔糖衣,像園丁順著枝勢輕輕修剪。窗外陽光愈發明亮,小雨的字跡漸漸模糊——那些藏在笑聲里的批評,早已與陽光一起,在孩子心里長出向上的力量。 我拿起筆,在她卡片背面寫下:“謝謝你讓我知道,最好的教育,是讓批評也帶著陽光的溫暖。” (作者系武宣縣實驗小學城東校區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