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首日的一條短視頻里,一位家長降下半截車窗,探身叮囑孩子:“不會就早點出來,一會兒車多不好走,別耽誤干飯?!蹦强谖窍裨趪诟篮⒆尤ケ憷曩I瓶醬油,而不是去赴一場重要的考試。輕松詼諧的背后,藏著令人深思的教育觀。它讓我想起同樣暮色四合的那個周五——寄宿制校園里的十分鐘,在家長與老師之間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寄宿校園的時間被切割得規規矩矩。五天漫長而緊湊,周五下午便成了孩子們最盛大的節日。長廊上的炮仗花開了又謝,唯一不變的,是校門口那堵“家長墻”。 我是六年級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清晨,我提前進班,看孩子們揉著眼睛朗讀;課間巡邏,捕捉走廊里的嬉笑與矛盾;夜里查寢,替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五天里,從教室到宿舍到清潔區,我的身影無處不在——只希望他們在學業上有所得,在成長中更獨立、更堅韌。 那天是小升初模擬測試。作文題赫然寫著:《難忘的一件事》。教室靜得只剩筆尖沙沙。突然,一陣壓抑的啜泣劃破寂靜——小軍趴在桌上,淚水滴在空白的作文紙上。 “老師,我沒寫過,我不知道怎么寫……” 那一刻,五味雜陳。寄宿生接觸外界有限,作文素材匱乏,內向的小軍尤甚。我蹲下身,壓低聲音:“運動會接力賽你掉棒了,卻馬上撿起繼續跑,把當時的心情寫下來,好嗎?”他搖頭,哭得更兇。放學鈴響起,其他同學奔向校門,他仍對著白紙抹淚。 我看看時鐘,輕聲卻很堅定:“小軍,我們再堅持10分鐘,寫完一段就帶你下去?!?0分鐘后,紙上終于出現100多字,稚嫩卻真實。我快速瀏覽,牽著他走向校門。 校門口,小軍的爸爸黑著臉?!袄蠋煟⒆蛹乃尬逄?,好不容易盼到周五,你就不能準時放人?接完他我還要去果園噴藥!再這樣,我投訴!” 我未及解釋,他又轉向小軍:“下次不會寫就直接說不會,收拾東西回家,別硬撐,反正你也學不了?!?夕陽把父子倆的影子拉得很長,卻填不滿因觀念差異而產生的溝壑。周五的短暫交接,本應是家校橋梁,卻成了碰撞的戰場。 一周后,領導請我去辦公室“喝茶”。委屈的淚水瞬間決堤:清晨的早讀、夜里的查寢、走廊上的糾紛調解……五天的辛勞,在一句“耽誤噴藥”面前土崩瓦解。 我開始思考:家長心疼孩子無可厚非,過度保護卻像溫柔的牢籠;老師嚴格要求,是對未來的負責。高考視頻里那句“早出來別耽誤干飯”,看似豁達,實則把“逃避”合理化。若這種心態在成長中一再被強化,孩子將來如何迎戰人生更大的考場? 教育是一場漫長修行,需要家長與老師并肩。之后的日子,我依舊關注小軍:課余找他談心,鼓勵他記錄生活點滴。漸漸地,作文不再空白,句子雖生澀,卻有了開頭、過程與結尾。看到他的進步,我愈發確信:那10分鐘的堅持沒有錯。 暮色再次漫過圍墻,校門口的家長依舊翹首。愿下一個周五,我們談論的不只是“早點回家”,還有“勇敢追夢”。唯有家校攜手,才能讓寄宿的孩子們在獨立成長的道路上,既感受家的溫度,也擁有直面風雨的鎧甲。 (作者系象州縣寺村中心校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