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酸嘢歷史悠久,最早發明于秦末,見證了廣西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它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廣西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在廣西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賣酸嘢的小攤,這不僅是一種商業現象,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紅糟酸是武宣特色美食之一,特別是紅糟姜酸,最受歡迎。紅糟姜酸的口味層次分明,宛如舌尖綻放的煙花。入口先是姜的辛辣裹挾著紅糟的酸香,沖擊力十足卻不嗆喉;隨之而來的是糯米酒的醇厚回甘與紅糖的清甜,在唇齒間化開溫柔;末了,紅曲米發酵的微醺酒香從舌根漫上鼻腔,余韻悠長。在武宣,紅糟姜酸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印記。這道傳承百年的風味,既是家庭主婦的拿手絕活,也是市集小攤的人氣擔當,承載著武宣人對傳統飲食的堅守與智慧。入鄉隨俗,漸漸我也習慣了這邊的紅糟姜酸味道。 但能讓我記憶猶新的仍然是小時候啞奶姜酸的味道。那是一種鐫刻在靈魂里的獨特滋味。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念,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任歲月流逝,也無法忘懷?!蔽业睦霞以诮鹦闫呓ㄒ粋€小村里,七建有一位賣酸的啞巴老人,大家都叫她啞奶。啞奶身材有些佝僂,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的臉龐布滿了皺紋,猶如大瑤山的溝壑,每一道紋路都訴說著生活的故事。皮膚因常年的勞作而變得黝黑粗糙,但在陽光的照耀下,卻泛著健康的光澤。她的頭發大多已經花白,有些稀疏,卻總是梳理得整整齊齊,用一根黑色的發帶束在腦后。她的眼睛不大,卻格外明亮,眼神中透著慈祥與溫和,仿佛藏著大瑤山的深邃與寧靜。啞奶常年穿著一身傳統的壯族服飾,上身是一件黑色的對襟上衣,下身搭配著一條黑色的闊腿褲,褲腳微微卷起,露出她那穿著黑色布鞋的雙腳。她的腰間,總是系著一條黑色的圍裙,圍裙前面有一個大口袋,那是用來裝零錢的。啞奶的酸攤是用一個籮筐上面蓋著一個簸箕,簸箕上用土瓦罐裝著各種各樣的酸:蘿卜酸、萵筍酸、姜酸,價格從2分到5分,再到1角、2角不等。 小時候,新街是我們最愛閑逛的地方。街道雖不寬闊,卻滿是生活的煙火氣。當晨光在街頭泛著舊日的光澤時,街角的鐵匠鋪傳來清脆的叮當聲,火星子濺在青石板上,驚起幾只覓食的麻雀。賣豬肉的案板上還沾著血跡,屠夫用草繩捆著排骨,賣干貨的阿婆把腐竹、木耳擺得整整齊齊,竹篩里的蝦米在陽光下泛著金光。街面飄起各種美食香味。炸油粑的鐵鍋支在街邊,金黃的糯米粉團在熱油里翻涌,老板娘包著藍布頭巾,用竹筷精準地夾起油粑控油。隔壁的豆腐攤飄著豆香,木桶里的嫩豆腐顫巍巍像云朵,大娘用竹片劃成方塊,裝進顧客遞來的搪瓷缸。每次路過啞奶的攤位,那股酸酸辣辣、清新又刺激的味道,總能瞬間抓住我的鼻子,腳步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買兩串姜酸解饞。啞奶總是坐在那里,笑容溫和,雖不能言語,卻會用親切的眼神和手勢招呼每一位顧客。她的姜酸特別好吃,銷量最好。啞奶的姜酸,選材極為講究。她只用本地新鮮的嫩姜,每一塊姜都被她仔細洗凈、晾干,然后放入精心調配的腌料中。那腌料仿佛有神奇的魔力,是啞奶多年來摸索出的獨家秘方。醋的酸、糖的甜、辣椒的辣,完美融合,浸潤著每一寸姜肉。 當一塊姜酸入口,先是那股清爽的酸味瞬間在舌尖上綻放,刺激著味蕾,讓人精神一振。緊接著,微微的辣味慢慢散開,為這股酸味增添了幾分熱烈。而在這酸與辣之后,姜的本味逐漸凸顯,帶著淡淡的辛香,醇厚悠長。每一口都是豐富的味覺層次,酸得過癮,辣得暢快,回味無窮。那些年,放學后總會迫不及待地跑到啞奶的攤位前,花上兩毛錢,買上幾串姜酸。和小伙伴們一邊走一邊吃,一路上歡聲笑語,姜酸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成了我們童年最美好的味道回憶,也是我們最為懷念的家鄉美食。 后來,我離開了老家到外地上學,去過很多地方,嘗過各式各樣的美食,可再也沒有一種味道能像啞奶的姜酸那樣,讓我魂牽夢繞。偶爾想起,口中似乎還能泛起那熟悉的酸與辣,心中涌起的,是對故鄉、對童年、對啞奶深深的懷念。那不僅僅是一種味道,更是一段無法復制的溫暖時光,一份難以割舍的故鄉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