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回到老家大琳,中午煮上一盆白米粥,佐以武宣特產紅糟酸、黃豆魚仔,飽了還舍不得放下碗筷。 宗弟國帥拿來幾斤被稱為“子彈頭”的精品夏至菌,小弟國鎧宰了一只六斤多重的土雞,燴成一鍋神仙見了都垂涎的佳肴。兄弟叔侄圍桌舉箸飛觴,其樂融融。 夏至菌又稱雞樅菌或夏至菇,是季節性極強的珍貴菌類。它的生長周期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通常在立夏至夏至這段時間生長。破土后,見光幾個小時便會枯萎,因此在入梅后的十多天最為繁茂。 鄉村六月天,處處是令人陶醉的景色!姹紫嫣紅悄然隱退,綠色成了鄉村大舞臺的主角。溪流中,羽翼漸豐的新鴨,追逐著小蟲、魚蝦;綠色的田地里,禾苗分蘗,甘蔗拔節;綠色的風吹拂綠色的山崗,果樹林木匯成一片碧波蕩漾的海洋。 大自然饋贈的夏至菌,最推薦的吃法是保持原味的燉湯或清炒,簡單烹飪更能突出其鮮美的口感。? 晚餐時,親友們品嘗的是夏至菌,談論的是夏至菌,還爭相打開手機,向我展示漫山遍野尋找夏至菌的圖文和視頻。席間,阿帥弟滔滔不絕地介紹找菌見聞。他說,這幾天從早到晚,尋找夏至菌的人絡繹不絕,有當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步行的,也有開摩托車和小汽車來的,他們將車子停放在路邊或樹叢中,便迫不及待地在水溝邊、山坡上、草叢中、林地里,開啟“尋寶”之旅。 夏至菌不像其他菌種單朵生長,而是喜歡“抱團”,這里一窩,那里一窩。一旦被發現,往往會是幾朵、幾十朵甚至幾百朵集聚在一起。阿帥弟繪聲繪色地說,找夏至菌不僅要有好眼力,有時還要有好運氣。有的地方,前面的人來來回回走過都沒發現夏至菌,后面來的人卻能輕而易舉地找到。有一次,他就是在別人走過的草叢中,拾得一窩超過十斤多的夏至菌,笑得合不攏嘴。 尋找夏至菌的火熱場面,不僅大琳有,不少地方同樣如此。清晨,人們早早出發,直至中午依然鉚足精神,瞪大眼睛搜尋,再困也舍不得歇一歇;晚上,人們打著手電筒或電子照明設備,繼續在夜色中尋找。有人“眾里尋他千百度”,偶爾遇到驚喜;那些不露聲色的采菌人小心翼翼地采集,偷偷掖住心跳;而更多的人發現“新大陸”后,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一邊拍照一邊用手機向“菌友”通報,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人們熱衷于尋找夏至菌,一是為了飽口福,二是夏至菌可以賣錢。比如,前面提到的“子彈頭”,指的是即將破土或剛剛破土、菌蓋似一把閉合雨傘的夏至菌。今年,小販收購這種菌的價格已超過180元/斤,菌傘稍微開了的,價格同樣不菲。當天快遞發貨,幾個小時便成了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城市食客們桌上的美味佳肴。問及近期采收夏至菌的收入時,阿帥弟支支吾吾,最后才老實“坦白”:“今年還不清楚,去年進賬兩萬多元罷了!” 阿帥弟興致勃勃談找菌見聞,不時掐斷手機來電。說著說著,又有電話打進來,他站起身來,拱了拱手說:“各位兄弟叔侄,實在對不住大家,菌友催了又催,約好今晚翻過馬鹿界到長洞那邊去踫一踫運氣。”轉身,他拎起蛇皮袋,又踏上找菌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