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宣縣思靈鎮馬山村,微雨空蒙,青山滴翠,甘蔗林里溢出的芳芬與成片的玉米地散發的香甜,氤氳成了壯鄉朝霧里獨有的清新氣息。
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引領下,我看到了馬山村地標性的翠微。群山擁抱的大石山下,平川之上的兩座山峰格外引人注目。一座形似健碩的馬匹,歷經千百萬年的歲月,閱盡世間風云變幻,正信步引領在前。另一座稍小的石山,則酷似一匹可愛的小馬駒,神態活潑淘氣,它正昂起頭,用那雙好奇的大眼睛打量著眼前的山川谷地,看著變幻的山巒、爛漫的山花,還有腳下的沃野良田。它周身洋溢著友善的氣息,惹人憐愛,更撩撥人忍不住要向前去親近它、擁抱它、親吻它。這惟妙惟肖的石山景致,令我由衷驚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我們行至馬山村水庫,一座土壩把兩座青山相連。壩的里側,群山環抱,800畝水面波光粼粼,澄澈的湖面倒映著青山,魚兒穿梭追逐波浪,鳥兒驚飛打破寧靜;水壩下游,水利溝渠流水淙淙,千頃禾苗綠浪翻涌,宛如一塊巨大的綠毯,從壩腳一直向遙遠的天邊鋪展。馬山村委山汶村屯的白屋綠樹,恰似畫中的一筆濃彩,點綴在綠毯的盡頭。 1965年10月,在縣黨委的領導下,馬山水庫開始動工興建。飽受干旱困擾的山區村民無不歡欣鼓舞,不僅馬山的村民踴躍參與,連祿新公社都有人來參加水庫建設。彼時,山坡上工棚鱗次櫛比,炊煙裊裊。男女社員按照軍隊編制作業,更誕生了青年突擊隊、女子民兵連、爆破打石隊等中堅力量。水庫大壩為泥土夯實的重型堤壩,在原始的生產力條件下,勞動現場采用人海戰術,場面非常壯觀。挑著竹箕擔子送土的人一個接著一個,運土的獨輪木車一輛接著一輛。趕著牛牯踏實土層的吆喝聲與牧鞭聲交響,百十來個石硪木、硪錘打壩基的號子聲在山槽中回蕩。數千人齊心協力的勞動場面,熱鬧而有序。 從1965年10月開工,到1966年2月大壩竣工,馬山的男女老少幾乎全員上陣,充分體現了壯鄉民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為鑄就千秋偉業全力以赴的大無畏精神。 初夏的微風,帶著禾苗清潤的氣息,吹拂著我們的頭發,也送來了我們對馬山水庫回報當年壯族前輩艱苦付出的欣慰。 馬山村,你村前平川上的小馬駒啊,此刻,是否也同我們一般,心情澎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