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后面是一個農村庭院。庭院里沒有花園,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菜園。
庭院里的物事,在五月便顯出勃勃的生機來。南墻下的豆角,經了陽光和雨水的滋養,竟竄出五十厘米的長條,青翠欲滴,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墻角處,假婁與紫蘇也不甘示弱,前年種下的,如今已蔚然成蔭,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村人謂之可烹狗肉、炒田螺,誠然是極好的佐料。 北墻根下,艾草倒是經歷了一番輪回。前年,妻子在村里的一塊耕地邊驚喜地發現了一小片艾草,然后采挖回家,移栽在庭院北面圍墻下的地塊。平日里,妻子經常給艾草葉苗淋水、鋤草。去年,艾草已顯老態,妻子讓我把這些艾草割掉,讓它們來年重新長出嫩葉。今年5月雨季過后,老艾草根部冒出了嫩芽,葉子青翠欲滴,散發著特有的清香,沁人心脾!邊上4月種下的玉米,現在已結出苞來。在種植大薯(當地人俗稱“腳板薯”)的地塊,薯藤則攀滿了竹架,顯出幾分野趣。這些皆是妻子的“手筆”,她每日在庭院中忙碌,竟使這方寸之地生出許多活計來。 艾草之為物,自古便有用處。醫書上說它能防疫治病,現代人又考證出它能抗菌殺毒。村人常采其嫩葉,制成艾粑粑。制法倒也簡單:先煮軟艾葉,與糯米粉和勻;再將芝麻、花生、糖等碾碎為餡;包成團子,上籠蒸熟即可。前段時間,妻子的高中同學到家里做客,她們用冰箱里存蓄的艾葉(已經蒸熟)做了一頓艾粑粑。大家品嘗著美味可口的艾粑粑,連聲贊嘆:“純天然生長的艾葉芳香,很地道。” 種豆角一事,最是磨人。自播種至插竹篙引蔓,每一步都須精心照料。待其攀滿竹架,開花結莢之時,蟲害便接踵而至。若不及時施藥,豆角便會毀于一旦。紅火蟻尤甚,在地里筑巢,爬上藤蔓,豆角便萎靡不振。因此,我防患于未然,去藥店購買專用農藥,噴灑葉面,又在根部撒藥滅蟻。管理豆角,竟如撫育小兒般費心。“防病蟲害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如果無視防蟲害這一關,整塊豆角地都得遭殃。”妻子深有體會。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說,不過是懶漢的托詞。若不勤加照料,也難逃荒蕪。妻子每日在園中勞作,除草澆水、驅蟲施肥,給蔬菜遮上遮陽網,付出了辛勤勞動,方有今日這一片青翠。 一年四季,妻子根據時令種上一些蔬菜,既能享受到新鮮、健康的蔬菜,又樂得自給自足。種菜雖然有樂趣,有獲得感、幸福感,但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有兩次,妻子進菜園給菜淋水、除草,出來時忘記關菜園的柵攔門,幾只雞悄悄溜進菜園里,把菜葉全部吃個精光,真氣人啊! 目前,院子除了種蔬菜、豆角,還種有荔枝、棗果、柿子等幾種果樹,菜園與果園一體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遺憾的是,去年種的4棵黃皮果因為經常受到雨水浸泡全部死掉,實在可惜。我請教了武宣鎮卜玉村黃皮果致富帶頭人芳姐,得知低洼地遇到下雨天容易積水,黃皮果樹根因經常被水浸泡會慢慢死掉。 庭院中的一草一木,皆有其性情。艾草頑強,割而復生;豆角嬌貴,稍有不慎便夭折;紫蘇與假婁則頗為隨和,給點陽光便燦爛。它們在這方寸之地各得其所,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圖景。我們夫妻倆認為,院子用來種菜,也是一種幸福。從播種到收獲,每一個過程都充滿了樂趣和期待。當看到親手種植的蔬菜茁壯成長,最終變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時,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