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說起“三月三”,我的頭腦里便會浮現出這首歌謠。作為壯族兒女,有誰不懂得“三月三”呢?
“三月三”,承載著多少壯族兒女獨特的記憶呀。 我的“三月三”記憶都與多彩的糯米飯有關。 記憶中,“三月三”那天,全村家家戶戶都要蒸煮各種顏色的糯米飯。用于染色的,全都是從山野里找來的植物:黑的是楓葉,紫的是紅藍草,黃的是密蒙花…… 我在一個壯族小山村長大,那里背靠連綿的群山,山上長滿翠綠的松柏。每年清明節前后,是楓樹生長的季節。經過一個冬天的休養生息,山嶺上的楓樹從光禿禿的枝條抽出嫩芽,很快就長滿了油潤、青綠的嫩葉。若是清明節在“三月三”之前,大家都趁著清明上山祭祖,順道采摘一大捆楓樹枝,曬干后就把枝條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一口大鍋熬煮出深色的湯。湯水帶著植物的天然香氣,一部分用來給家人洗澡,一部分用來浸泡生糯米蒸黑米飯。而那些煮過的枝葉被撈起來后,就撒在房前屋后。 為什么要在房前屋后撒楓樹枝,聽家里的老人講過一個傳說。大概說的是古時候有個男子,每天晚上都被妖精誘惑,逐漸被吸干了精氣神,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后來有一天,一個路過的道士看到了,一眼就看出他被妖精纏身,就告訴他要如何做才能擺脫。男子按照道士的方法去采摘了很多楓樹枝,用楓樹枝熬的水煮飯、洗澡,把殘渣撈起撒在房子周圍,起到辟邪和強身健體的作用,結果那天晚上妖精就進不來了,男子保住了性命。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小時候聽著覺得很好奇,總在想那妖精肯定很美貌吧,不然怎能把男子迷得神魂顛倒。后來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面提到美女蛇的事,才覺得大概很多民間傳說都是一樣的套路。伴隨著好奇的是莫名的害怕,總覺得如果哪個家不撒楓樹殘渣,不用楓葉水洗澡,不吃黑色糯米飯,那一年就會被妖精和邪氣纏身,整年都不好過,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除了黑色糯米飯,還有黃色的。染黃色的密蒙花,一直到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短視頻,我才懂得那種開著白色小花的植物學名叫密蒙花。密蒙花也和楓樹一樣,是長在山嶺上的。開花時細小的花朵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視覺上沒什么讓人驚艷的,但想不到曬干后拿來煮水,竟會變成另一種顏色,真是太神奇了。每年“三月三”前夕,家里的大人就會去山嶺上采摘密蒙花回來曬干備用,用不完的繼續掛墻上,留著下次用。 至于煮出紫色水的紅藍草,就簡單多了,菜園里種有。實在沒有,去趕一次集,集市上總有人會賣,不用擔心“三月三”時沒有多彩糯米飯吃。 等所有的植物都煮出了各種顏色的水,就把生糯米分別放入其中,泡上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蒸煮。蒸好的彩色糯米飯鮮亮軟糯,拌上紅糖,更多了一絲甜蜜。先得舀上滿滿三大碗,壓得緊緊實實的,還要鼓出碗面,拍成半圓形,最后在頂上放一塊紅糖點綴,拿去祭祖。小時候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往廚房跑,手都沒洗就抓起糯米飯團吃,用碗吃反倒沒那么有滋味。結果總是被大人笑著指責不講究衛生,誰還管那么多,吃著吃著大家不都健康長大了嗎?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家里做了彩色糯米飯,母親特地讓我帶去學校,送給老師嘗一嘗,那是打心底里對老師的敬愛。 轉眼那么多年過去了,工作后就再沒有在家過“三月三”,屬于彩色糯米飯的記憶變得遙遠卻仍鮮活。一代人已逝去,一代人在慢慢變老,一代人在拔節成長,“三月三”仍舊熱鬧。隨著“三月三”變成法定節日,關于“三月三”的記憶會更加精彩。 突然意識到,那一碗糯米飯里,不只是味道,也不只是記憶,還有一種傳承,那是壯族人民生生不息、世代延綿的文化和家國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