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的“三月三”,在象州當地來說,內容豐富多彩的算是雙告村了。每到“三月三”,沸騰的山村真讓我感慨萬千……
“有女莫嫁雙告村,挑水好比上天門,白天吃點苦麻菜,晚上嚼些雷公根。”這是我從小就聽到父母常吟的打油詩,也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雙告村的真實寫照。 雙告村是個地地道道的移民山村,被當地人們稱為“旮旯村”。 我是雙告村人,親眼目睹了雙告村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雙告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歸功于共產黨的領導。 現在看到的雙告村雖然是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秀麗的村莊,但60年代前的雙告村背靠大石山,村前有幾百畝的保水良田。如今,村前是清粼粼的大水庫——羅秀長村水庫延伸的水庫尾。自長村水庫1959年建成后,雙告村的保水田被水庫淹沒了。當時沒了水田的不少農戶外遷到別村生活,而繼續留下的村里人在黨的領導下,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讓水田“搬家”。大家在村長的帶領下,全家老小齊上陣到村背的山嶺腳下開荒造水田。新開荒的田,十分貧瘠,一年只能種一稻的望天田。到了七十年代初,政府看到雙告村的稻田年年受天旱的影響,糧食收成少,于是在村背的六夭嶺大曹澗建了一座小型山塘水庫。 雖然有了山塘水庫,但因降雨稀少,水庫的水不多,山塘水庫滿足不了兩個山村的農田灌溉,一年的糧食沒有好收成。每年到五荒六月青黃不接時,家家戶戶都無米下鍋,生產隊隊長帶一幫人挑籮筐浩浩蕩蕩地到村外找別的生產隊借糧,勉強渡過五荒六月的難關。 雙告村除缺糧外還缺電,家家戶戶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家里人多的或是比較貧窮的,或是沒有油票買煤油的,只能點松脂照明。路,也是令村民頭疼的難題。自古以來,從雙告村到大樂街只有一條約4公里長的羊腸小道,也是每年生產隊社員挑公購糧去大樂街糧所交的必走之路。村里人白天趕一趟街至少要一個小時。 隨著時代的變遷,1981年象州縣實行生產責任制,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村民有經營自主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各家各戶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拿田地來種植甘蔗和水果,或種桑養蠶。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雙告村的老百姓富起來了,現在村里家家戶戶建起樓房、買了車。 隨著黨的移民政策越來越好,市、縣移民部門對雙告村頗為關心,撥了項目專項款,為雙告村修了水泥路,解決用電問題,水利部門還為雙告村建了人畜飲水工程,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村巷道全部硬化,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村里還建了圖書室、文藝舞臺、燈光球場以及健身小廣場等。去年又新建兩個村相連的走道長廊,安裝了路燈、建了涼亭。水庫旁的簡易舞臺,為游客來開展活動提供場地,還能到水庫里撐船撐竹排、拍攝留影。 如今的雙告村,宛如一幅絢麗的山水畫卷,美得讓人心醉。近年來,隨著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自發集資,精心籌備“三月三”活動,將這份獨特的鄉村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每到春暖花開之際,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便紛至沓來,只為一睹雙告村那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與濃郁的民俗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