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來賓,空氣中飄散著一股淡淡的草木香。這是我第一次在廣西過“三月三”,一個陌生而充滿魅力的節日。清晨的陽光透過書畫院的窗欞灑進來,韋大哥敲了敲門,手里捧著一籃子雞蛋,笑著對我說:“走,帶你染彩蛋去!”街道上,節日的氣氛早已彌漫街頭,人們身著鮮艷的民族服飾,笑語盈盈。
韋大哥是我在書畫院認識的同事,一個地道的壯族人。他的笑容總是帶著山野的淳樸,說話時帶著濃重的壯音,卻讓我感到格外親切。我跟在他身后,穿過幾條小巷,來到韋大哥家。家里已圍坐著同事們,桌上擺著幾口小鍋,鍋里煮著用紅藍草、黃姜和紫薯熬制的染料,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草藥香。 “這是紅藍草,染紅色;這是黃姜,染黃色;紫薯嘛,自然是染紫色。”韋大哥一邊介紹,一邊將雞蛋輕輕放入鍋中。我學著韋大哥小心翼翼地將雞蛋浸入染料中。鍋里的水咕嘟咕嘟冒著泡,雞蛋漸漸染上了色彩,紅的像山間的杜鵑,藍的像雨后的天空,黃的像初升的朝陽。我捧起一顆染色的蛋,指尖傳來溫熱的觸感,像是捧著一份來自春天的祝福。 “祈愿蛋是我們壯族的傳統。”韋大哥解釋道,“紅色代表熱情,藍色代表智慧,黃色代表豐收。每一顆祝福蛋,都是一份心意。”我聽著,忽然想起家鄉江西的端午節,母親也會用艾草煮雞蛋,說是驅邪避災。原來,不同的文化背后,藏著相似的心愿。 染完彩蛋,韋大哥帶我去了街頭的節日集市。集市上人聲鼎沸,孩子們在人群中穿梭,手中的五彩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老人們將祝福蛋遞給晚輩,眼中滿是慈愛:“愿你們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我站在人群中,捧著彩蛋,耳邊是孩子們的歡笑聲,眼前是老人們的慈愛目光,心中泛起歸屬感。 下午,韋大哥帶我去忻城縣的莫土司衙門聽山歌。路上,我們經過一個村落,村里的孩子們正在玩撞蛋游戲。他們手里握著彩蛋,輕輕碰撞,蛋殼相撞發出清脆的聲響,笑聲在村子上空回蕩。韋大哥笑著說:“撞蛋是咱們壯族的習俗,撞得越響,好運越多!”我也從籃子里拿出一顆彩蛋,加入他們的游戲。孩子們圍過來,紛紛用彩蛋碰撞我的彩蛋,嘴里喊著:“撞彩蛋,撞好運!” 玩了一會兒,韋大哥用紅繩將一顆彩蛋系好,掛在我的脖子上,笑著說:“掛蛋也是咱們壯族的習俗,掛在脖子上,寓意平安順遂,好運常伴。”我低頭看著胸前的彩蛋,紅色的繩子與彩蛋的顏色相映成趣,宛如將春天的祝福緊緊系在了心間。 到了忻城莫土司衙門,“壯歡”山歌會已經開始了。古老的土司衙門前,壯族男女身著繡有花紋的傳統服飾,歌聲在青山綠水間回蕩,時而高亢,時而婉轉。韋大哥拍了拍我的肩膀,笑著說:“山歌唱的是情,彩蛋傳的是意,這兩樣可都是‘三月三’的魂!”我握緊彩蛋,忽然覺得那溫熱的觸感里,也藏著一份春天的旋律。 回家的路上,我捧著幾顆彩蛋,脖子上還掛著那顆紅繩系著的彩蛋,心中滿是暖意。韋大哥輕聲說道:“壯族有句老話,‘三月三,春風暖,彩蛋傳情意更長。’這是‘壯族三月三’的傳統習俗,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祝福。” 我點點頭,心底升起一股感動。彩蛋是春天的象征,也是文化的紐帶,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架起不同地域、民族之間的心靈橋梁。它讓我在異鄉找到歸屬感,也讓我明白:只要心懷希望,就能在春天里找到自己的色彩。春之祈愿蛋,凝聚著壯族人民的智慧,是歲月賜予的珍貴禮物,更是我們內心對生活無盡的熱愛與美好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