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煙花、“非遺”靠近看、農耕相伴游、醒獅同欣賞、團拜樂翻天……年初三,原汁原味的嶺南“年味”,吸引著長年在外的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地向這個村涌來。 它就是廣西第一批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洛橋村,標志性古民居武魁堂敞開胸懷喜迎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親友。 一大早,男女老少齊動手,祖廳及周邊環境在創意“梳妝打扮”下舊貌煥新顏。燈籠映紅風塵仆仆的臉龐,鮮紅的楹聯手舞足蹈把忙碌的人兒擁入懷中。隨著一陣陣“砰……噼啪”八仙祥云在頭頂綻放,遍地紅紙屑烘托起暖暖的親情與喜悅。 祭祖是開場戲。 祠堂供桌上,自產的香水檸檬、武鮮柑、紅心柚琳瑯滿目;橙黃的禾草雞、首尾相顧的五花肉、眨巴著眼睛的泉水魚散發著莊重的氛圍;在裊裊燭香彌漫中,人們魚貫鞠躬敬拜先祖。這不僅是對祖先的懷念,更是牢記先人教誨、傳承家族優良傳統的必行儀式。? 春節團拜會是該村第一次亮出歷史文化底蘊的創新,也是一場全民溝通情感的盛會。隨著村理事會老中青新成員上臺自我介紹,給今后持續舉辦年俗盛宴搭好了舞臺。 新當選的會長梁祖德傾情回憶:“清朝時期先祖開基立業,耕讀持家,首創私塾破除蒙昧。1840年得到武宣地方政府授予‘謹飭可風’牌匾,表彰梁氏先祖梁元金創辦私塾,興學重教的貢獻。后代梁在卿被廣西巡撫授予‘武魁’名載史冊。全村人才輩出600多人,其中僑居海外29人、研究生6人、大中專生160人。借此機會,我們敬祖先,感恩德,延續家庭和諧、親情傳承的好家風。” 部隊轉業軍人、退休干部梁宗平,慷慨支持聚餐開支1萬多元。他坦言:“為什么要組織團拜活動?主要是因為家族子弟平時天各一方,互不熟悉。借助春節搭建平臺給大家相互認識增進了解,達到在外有聯系、回家如手足的目的。” “放煙花、貼春聯、看舞獅、祭祖先、抽文獎、賞古居、聚土餐、演村晚,連環活動讓每一個村民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祝福。”前會長、現榮譽副會長梁元耀的介紹清楚明了。 沉浸式體驗,零距離觸摸古建筑人文是重頭戲之一。 祖祠武魁堂建于明清時期,鵝卵石砌成的民居、古井、里巷四通八達,是古村落的典型代表;精美的壁畫、古色古香的牌坊、匾額比比皆是;靈活靈現的石磨、石狗、石礎、石碑、石門栩栩如生述說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 在讀大學生梁祖亨此次回鄉目不暇接:“我很喜歡古老的濃郁氛圍,今年特地帶同學感受洛橋年味,體驗磨米漿、炒茶葉、炸魚圓和蔥粑粑‘非遺’傳統技藝。此行含意深遠,我回學校后要向老師同學多宣傳博大精深的武宣特產。” “作為本村人原來對‘武魁’‘鄉飲介賓’‘謹飭可風’都是似懂非懂。村里92歲老人梁宗仕解釋后,我們才懂得原來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國民族文化就在我們身邊!”梁麗珍畢業后選擇到東莞某集團公司做農牧魚飼料化驗員,她想為產業發展盡一點力,讓家鄉的文化與經濟并駕齊飛。 讓小朋友歡呼雀躍,老少情景交融暢酣淋漓的當屬團拜宴。 洛橋村在國家4A級景區百崖大峽谷山腳,臥于風雨不侵的田園和廣西大瑤山南麓的清澈溪流間。人、村、景和諧共生了土生土長的富足物產。 大家早已備好自家種的青菜、自養的豬雞、自產的魚圓米酒。圍著香氣沸騰的湯鍋,互相夾菜、敬酒,暢談家常里短、農業生產經驗以及未來的規劃和期望。 在廣東東莞虎門搞物流,月收入3萬多元的梁祖銳吃得額頭直冒熱汗:“我們平時在外打拼很少回家,親戚朋友大多是相遇不相識。這次聚餐成為交流經驗,豐富人生的大課堂。不僅增進彼此的了解和溝通,也為各自新起步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動力。” 團拜會在促進家人團聚同時,也帶來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機遇。 37歲的梁祖誼在廣西某農業公司做農資銷售。他認為,團拜聚餐是一種充滿歡樂、溫馨和希望的活動,它延續了許多即將消失的傳統習俗,留下親鄰們的樸實無華和對生活的熱愛。 91歲高齡的陳碧瓊緊緊地握住團拜會籌備組成員梁元耀的手說:“感謝慰問困難戶和獨居老人。父母和親人團團坐,老人憶過往,年輕人講努力,孩子談新年。句句傳親情,讓我們這些老人真正感受到溫暖的年味。” 外地走親訪友的游客路過洛橋武魁堂,見到熱鬧非凡的場景也順路一探究竟。融入文化知識抽獎的行列,近距離感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 團拜會持續到篝火燃起。璀璨的燈光秀、自編自導自演的情景劇、激情澎湃的廣場舞,讓洛橋村夜色絢麗、人氣不減。 這一天,每一個沉浸在文明演變、歷史風云中的人,無不豐富了生命的厚度和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