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生活的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拜訪參觀了很多學校。要說哪所學校是我最熟悉的,那自然是我所就讀的學校還有檳城的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一所學校是我在馬來西亞生活的大本營,另一所學校是我休閑放松的好去處,每當我感到疲憊不堪時,海景房和中國美食的召喚聲就會從那里傳來。 兩頭跑的生活讓我對這兩片原本陌生的地域逐漸熟悉起來,也不免和其他人產生了接觸。身在異國他鄉,我最愿意接觸的自然是流著同樣的血、說著同樣的話的中國人。但奇怪的是,我發現兩所學校的中國學生,其人際交往氛圍大不相同。具體點來說,我所就讀的學校里,中國學生比較寡情;而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中國學生相比較而言顯得很熱情。同在異鄉為異客,他鄉遇故知,不應該和和美美,其樂融融嗎?為何要如此冷漠?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長時間。我嘗試過出門社交獲取信息,探尋寡情的背后究竟潛藏著怎樣的緣由。是學習成績的好壞?是財富的多寡?是認知的差距?是出身的高低?是生活環境的優劣?抑或是性別的差異?我曾設想過很多種理由,思考推導一番后,每一種理由似乎都是真相,又似乎都不是真相,我一時之間也找不到答案。 在我抓耳撓腮,毫無頭緒之際,一篇名為《為什么要在30歲之前多出去走走》的文章進入了我的視野。文章號召大家在30歲之前應盡可能地多出去旅游,缺少資金就在國內多走走。若是預算充裕,就去國外拓寬視野。如果30歲之后再去旅游,你的寡淡和閉塞會使旅游的效果大打折扣。 寡淡和閉塞?我似乎抓住了什么。 文章進一步闡釋了旅游的真諦,我與之抱有相同的想法:旅游對于個人來說,最大的受益之處在于接觸迥異的人,處理各色的事件,欣賞風景之類的事情與之相比反倒有些無足輕重,畢竟風景年年有。古人雖有“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的說法,這個須臾放在地理時間的尺度上確實算是剎那之間,然而放在個人生命的維度來講,是一個漫長到僅剩下數字的字符。即便真正的錯過了,也會有畫卷影像重現它們的風采。如若是與某些人或某些事失之交臂,可能終生也再無機會追回了。回想起古人寫的那些游記,通篇純粹寫景的很少,大都要穿插記敘人或者事情。古人是明白“人”與“事”的重要性的:美好的風景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一片落葉,渺小而又轉瞬即逝。唯有那些奇人異事,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沉入河床,成為構成個人底蘊的泥沙。 以接觸人和事為目的的遠行嗎?這樣看來,上學也算得上是一種旅行啊。 不過在這場旅行中,學習課本知識這一目標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讓我們忽略了它旅行的本質。古人的訓誡,知易行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概也是在呼喊學習的旅游本質吧。趁著還沒有到30歲,趕緊去旅行,去學習吧! 為什么非得30歲不可?想想看,大部分到了30歲的人,要么已經步入職場有幾年時間了,要么已經成家若干年了,生活環境發生了劇變。這個時候,人的注意力會更多地集中在家庭或事業相關的事情上,變得狹隘且利益至上,變得膽小且容易擔驚受怕,變得計較且吝嗇。就像我所就讀的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一樣,他們大都年過三旬,不肯分半分多余的精力到其他的事情上,他們的眼里只有家人和任務。對于這種現象,成年人會給予“變成熟了”的高度評價,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世界上沒有免費的事情,這種“變成熟”所支付的費用便是葬送了未來很多的可能性,畢竟你已經基本切斷了與大世界的通路,只關注屬于自己的小世界。 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的中國學生大都是在校生,沒有這么“成熟”,所以熱情且顧忌較少。雖然免不了摔跟頭,卻營造出了一種“你愛我,我愛你,大家一起甜蜜蜜”的氣氛,因此很多難事在這種互幫互助下化解了。我的校友們則還在苦大仇深,勢單力孤,用小團體的力量迎擊風浪。運氣不好的被拍成了渣渣,運氣好的得到了另外少量“不成熟”人的接濟,勉強渡過難關。到頭來,還是“不成熟”成就了“成熟”。當然,不乏實力強勁的獨狼,可以披荊斬棘,順利通關,可這不是一種原地踏步嗎?因為你不過辦成了本就力所能及的事情。 凡事無絕對,也有那些過了30歲依舊保持熱情的人,其他人的人生如果是半場旅行,那么這部分人的人生才如同人們常說的那樣是一場旅行。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的旅行并不是走馬觀花,領悟了,受用了,才會一直保持不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