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浙江省考察學習時,杭州市優化營商環境的“四到”服務——“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不叫不到”這一理念尤為引人深思,它不僅體現了政府角色的深刻轉變,更是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為企業發展賦能的治理智慧,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為企業減負樹立了實踐標桿。 “減法”之中見發展“加法”。“不叫不到”絕非責任缺位,而是給予企業專注經營空間的保障。企業的困擾,往往源于過度行政干預的隱形負擔:頻繁的多頭檢查、重復的報表填報、冗長的匯報流程……這些“指尖上的形式主義”與“車輪上的官僚主義”,不斷消耗著企業本應投入創新與生產的精力。杭州市政府的“不叫不到”,如同為企業筑起一道“防護墻”,有效阻隔非必要行政干擾,守護企業最核心的“專注力”。讓企業從疲于應付檢查、報表的“迎考模式”中解脫出來,正是通過行政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與創造力的“加法”。 “不擾”背后是“善治”精進?!安唤胁坏健苯^非監管“躺平”,而是監管方式向智慧化、精準化的躍升。它倒逼監管部門摒棄傳統的“人海戰術”和“推門就查”模式,轉而依靠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云端把脈”——通過動態信用掃描、風險預警、遠程監測等手段,為企業戴上“電子健康手環”。這種“無事不擾”與“無處不在”的辯證統一,恰如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無需頻繁“問診”,卻能及時發現潛在風險。政府“有形之手”審慎收回一寸,智慧監管效能便提升一分。 “不叫不到”與“隨叫隨到”是優化營商環境不可或缺的“雙輪驅動”。前者重在厘清邊界、減少干擾,為企業“松綁”;后者重在快速響應、提升效能,確保政府服務能精準紓困。當“不叫不到”為企業筑起專注發展的“防火墻”,企業服務專員等機制鋪設的綠色通道則保障了服務的即時性。兩者在“無事不擾”的尊重與“有求必應”的擔當中形成閉環,共同構筑“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新型政商關系。這種“收放自如”的治理藝術,既彰顯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體現了政府的責任擔當,如同舞臺上的留白與濃墨,相得益彰。 “不叫不到”四個字,分量不輕。它既清晰劃定了行政權力的邊界,又為市場活力釋放開辟了新空間。這一理念不僅為企業卸下行政干預負擔,更釋放出“讓干事者心無旁騖”的強烈信號。當更多地區踐行這一治理智慧,我們將看到:減負通暢的企業發展之路、競相迸發的市場創新活力,以及那些不再受頻繁打擾的經營場景中,正在孕育的高質量發展無限可能。這正是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動能的關鍵所在——政府以權力的“退”換取市場活力的“進”,最終實現治理效能與發展動能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