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在興賓區良江鎮思槓村委白機屯,記者見到了100歲的抗美援朝老兵黃海廷。歲月在他臉上刻滿痕跡,但談及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老人的眼神依舊明亮,仿佛回到了那個青春熱血、為國而戰的年代。 從校園到戰場:覺醒的青春抉擇 “我爸爸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從小媽媽就教育我一定要讀書,讀書能明事理、能改變命運。”黃海廷說,媽媽還打了一個比喻:“黃金沒有烏金貴,烏金就是墨水。” 1949年底,正在來賓縣城讀書的黃海廷,受肖雷同志的號召,心中燃起了迎接解放軍、報效國家的熱情。“肖雷到學校跟同學們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史和政治主張,讓我們去迎接解放軍,我們就一起跟著去了。”黃海廷說,當時他們唱著歌謠迎接解放軍進城,“解放軍,頂呱呱,真偉大,人民團結一條心。” “有些同學不學習,不知道舊時代結束新時代開始了,還說解放軍來了不會長久的,反而去跟土匪做文職。”黃海廷說,這些人思想幼稚、沒有立場,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 那時黃海廷就報名參軍了,他被派到柳州沙塘軍政干校學習、培訓。“我們既開展思想學習、歷史學習,又學習軍事技能。”黃海廷說,在柳州學習了一段時間后,他又先后到桂林軍政干校、金城江436團學習。經過學習,黃海廷褪去青澀,他學會了打靶、投手榴彈,更懂得了軍人的規范姿態,比如“立正時要兩眼平視,下巴后收,兩手打開60厘米。” 當抗美援朝的號召傳來,黃海廷毅然寫下志愿書。“國家有難,誰不服務?”黃海廷老人提高了聲調,“十四年抗戰才結束,不能再讓中國成為殖民地!”這份覺悟,讓他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鴨綠江彼岸:冰與火的戰場記憶 “當時,我被分到了37軍,已是一名班長了。”黃海廷回憶起在異國他鄉的戰斗生活,當時美國飛機轟炸得厲害,只能晚上行動,而所有的汽車只能開一盞燈,一輛跟著一輛,就這樣進入朝鮮。 “我們到朝鮮的任務就是修建機場跑道、停機坪、滑行道等重要設施,同時承擔防空警戒任務并拆除了大量敵機投下的炸彈。”據黃海廷回憶,在朝鮮他們都是住在野外的森林里,夜晚冷得上牙打下牙咯咯作響,而白天美國的飛機會來轟炸,只有晚上才能行動。 “那時中朝軍民一家親,我們開飯的時候,朝鮮民眾便拿著碗與我們一同用餐,一起勞動。”黃海廷說,朝鮮人民的生活也很辛苦,志愿軍戰士們也幫助朝鮮的阿媽妮勞作,收拾被炸毀的房屋。 在艱苦的戰斗環境中,黃海廷用樂觀鼓舞著戰友。“當時我還編了一段快板。”黃海廷隨即通過口技配合手部動作,生動表演起來,快板詞節奏鮮明、韻味十足:“志愿軍真勇敢,日日夜夜在山里,山溝里的水又腥,戰士拿它當飯湯,為了抗美援朝保家鄉。”黃海廷說,這段快板還獲得了二等獎,作家評價其“開門見山,內容扎實”,我當時就是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沒有彎彎繞繞,直接體現我們中國志愿軍在山林里的艱苦樸素生活。 據黃海廷回憶,在朝鮮時由于經常受到美國飛機的轟炸,志愿軍戰士們就挖塹壕躲避。“每次美軍飛機來襲時,防空警報一響,所有人必須在5分鐘內進入掩體。”黃海廷說,當時我們還沒有戰機,只能用高射炮來打美國飛機,領導要求全體人員要令行禁止,軍紀嚴明,飛機空襲的警報一響就要迅速行動,做好隱蔽,讓敵人找不到目標。“但還是有很多戰友倒在了朝鮮戰場上,他們犧牲在美國飛機的轟炸、掃射中。”黃海廷哽咽地說,我們班12人去朝鮮參戰,但回來的時候只有8人了,有4人犧牲了,我的戰友、城廂鎮的韋必達就犧牲在朝鮮。 黃海廷說:“部隊入朝作戰僅去了3個多月,完成任務后就回國了。” 歸來與守望:七十載的家國情懷 “我們回國休整后,聯歡晚會上,領導對我們說:‘現在戰爭結束,我們勝利了,有些同志年齡也不小了,該回家安居樂業了。’”黃海廷說,他還深深地記得領導的囑咐“要以愛為根,要愛就深愛,組成家庭,不愛就不要傷害別人,不要以功臣自居,擺姿態”。退役后,黃海廷回到良江鎮思槓村委白機屯,在此扎根,過著平凡的農村生活。 “那時候餓肚子,大家說我當過志愿軍,有見識,就選我當生產隊隊長。”黃海廷說,當時鐵路那邊有60畝地是生產隊的,但由于大雨將通過鐵路的橋沖毀了,村民無法開展耕作,擔任生產隊隊長期間,打報告給交通局,借用鋼管建橋,筑起了兩座簡易的橋梁,目前橋梁都還在。 談及如今的生活,黃海廷滿臉欣慰:“現在很舒服,享受了很多國家福利,也感受到大家對我的關愛。”他常告誡子孫和年輕人:“要多讀書,聽黨的話,聽老師的話,人要有學問,才能懂得道理,少年不努力,老來徒傷悲。”黃海廷老人現在生活尚能自理,還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從投筆從戎到浴血奮戰,再到榮歸故里默默奉獻,黃海廷用一生踐行著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這位百歲老兵的故事,是抗美援朝精神的一個縮影,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奮勇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