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為壤,以心為光,守護每一顆沉睡的種子。人生天地間,各有所負之使命;種花育人時,無非寸寸用心滋養?!}記 ◆ 晨光守望 ◆ 推窗望見玉蘭初綻時,陶行知先生那句箴言便縈繞心頭:“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教育者所求的“大事”,恰是這般春風化雨的守候——在萬千獨特的生命軌跡里埋下希望的胚芽,點燃思想的星火。教師,便是時光里的耕耘者,唯有以愛為沃土培育根基,以心為晨光照亮方向,方能在歲月深處,靜候那滿園的生機。 躬耕講臺三十余載,我深知這園圃的耕耘是終身的修行。并非每寸土地都能盛開張桂梅老師譜寫的奇卉,但正是無數細微卻恒久的光亮,終能輝映成穿透時代的燈塔。 記得班上有一個名叫小琦的學生,初二時,他如困獸陷于厭學的泥沼,拒絕踏入校門。初三重回校園,仍是無故缺席的常客。即使枯坐課堂,靈魂也似游弋別處:不聽講、不寫作業、拒絕交流,只蜷在角落,像一株倔強蜷縮的蓓蕾,沉默地裹緊滿身利刺,抗拒一切靠近的暖意。 ◆ 微光喚醒 ◆ 我從未責備,而是課間問一聲冷暖,課后道一句堅持。一次板報比賽,我力薦小琦執掌畫筆。未曾想,這沉默的少年竟在協作中主動獻策、傾注全力,最終奪魁!那一刻,他眼中騰起的光,如同暗室驟然點燃的星辰。才華被看見,價值獲珍重,那沉寂的世界邊緣開始悄然崩解。 此后,我定期家訪。半個學期過去,小琦的成績悄然上升。語文課上,那只曾低垂的手,怯生生地舉向空中。這點滴的舉動,是晨露悄然匯聚的證據。羅杰斯曾言,“教育的目標是促進變化和學習”,而變化的起點常在那被無條件接納與看見的瞬間。正是這樣的瞬間讓我更堅信:師者未必萬丈光芒,只需眼底有光、心中有熱,便足以刺破陰霾。 ◆ 敞開心扉 ◆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瘪R卡連柯的箴言常在耳邊。愛是基石,更是方法之源的活水。 深秋某夜,操場暗角,我撞見蹲在地上輕顫的他。見我走近,他倉惶抹淚,眼神閃避?!芭憷蠋熥咦??”我輕聲問。他默然點頭,起身相隨。 月光如霜,潑灑在跑道上宛如一匹靜默的銀綢。我講述校園百年變遷,細數那些從塵埃中破土、向上生長的舊時足跡,話語輕柔如風拂過:“孩子,人生并非預設好的單一軌道,它更像是廣闊無垠、充滿可能的莽原。當我們不再執著于一條所謂‘正確’的路徑,才能看見腳下這片沃土的無限生機。執起信念的犁鏵,深耕只屬于你的那片天地吧?!彼宦烦聊?。翌日,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置于我案頭。心扉未啟,但那緊閉的窗,確已透入了一絲微醺的晚風。 ◆ 荊棘護花 ◆ 愛非縱容,而是帶有溫度的方向和具體的策略。針對小琦的情況,我采取了差異化的教學措施。基礎薄弱?課堂提問從簡單入手,作業布置進行分層設計,先確保他啃下“保底”的知識點。美術是亮點?鼓勵他發揮特長,參與班級美化活動、年級畫展等,激發內在學習動力。態度反復?在溝通中明確底線要求,如無故缺席必須補課,作業可減量但必須每天完成。于是,講臺旁成了我們特殊的“書房”。他默寫生字詞,我批閱昨天的詩文賞析;他解最基礎的方程式,我在一旁梳理章節脈絡。這份靜水流深的堅持,不僅是監督,更是精準的輔導和日復一日的陪伴,終讓他真切感知:有人始終如一地鄭重守望著他腳下的每一步,無論深淺。 教師節清晨,我的辦公桌上多了一張字條:“謝您未棄荊棘叢中的我?!迸魉查g漫涌——原來荒棘深處,果真藏著未曾謀面、柔軟而豐沛的花芯。 ◆ 花開有時 ◆ 為師者當銘記:仁愛失,教育如失魄;真誠缺,智慧之火難燃。育人并非紙上空談,須以躬行的肩臂承托生命。仁心與容讓,恰是我們解碼差異、發現火種的密鑰。想起孔子“有教無類”的古訓,更思及蘇霍姆林斯基“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的教誨。小琦的轉變并非奇跡,而是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的具體實踐在他身上的回響。期末考試結束后,他行至跟前,深鞠一躬:“老師,謝您未放棄迷途的我。” 后來,小琦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考入本地一所高中,偶爾會發來新的畫作和道一聲問候。這不正是我們守望的意義嗎?并非所有的種子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但只要用心守護,每顆種子都有權利綻放屬于自己的那一抹生機。 任風霜蝕刻流年,仍需懷抱初心揚帆,高擎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只為照亮學子足下那片廣袤無垠的未知莽原。 心若執信,山海可平;愛既深種,芳華必呈。當堅守與赤忱在時光中沉淀為沃土,終將春潮漫卷,萬蕾爭妍。而我們只需闔目靜立,細聽風中傳來苞裂的脆響、葉展的微吟——那是生命回應至深守望的最美絕唱,是新枝于天地間迸出時的,細小卻震顫的宣告。 (作者系武宣縣三里中學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