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廣西省工委通挽會議舊址。
在武宣縣通挽鎮伏柳村,一座5間二進的泥瓦房靜靜矗立,這是中共廣西省工委通挽會議舊址(韋敬禮故居)。8月22日,記者走進這座紅色舊址,觸摸著歷經滄桑的老物件,聆聽它們背后的故事,那段黨組織帶領民眾浴血抗戰的崢嶸歲月,在眼前緩緩鋪展。 在舊址展廳中央,一張略顯斑駁的木質會議桌格外引人注目。桌面邊緣的木紋里還藏著細微的劃痕,桌腿底部被歲月磨得光滑——這張桌子是在原物基礎上翻修而成,正是1943年3月中共廣西省工委通挽會議的核心“見證者”。桌子周圍,幾個栩栩如生的模型人物圍坐在一起,生動還原了當年開會時的場景。 “80多年前,就是圍著這樣的桌子,黃彰、江明彬、韋敬禮及桂東南、桂西南部分黨組織負責人等7位黨的領導同志在煤油燈下徹夜密談。”武宣縣史志辦主任廖有業的聲音里充滿了敬意。彼時,桂林“七九”、玉林“一?一三”、南寧“一?一五”反共事件接連發生,廣西黨組織遭受重創,白色恐怖籠罩八桂大地。 會議桌上的模型文件,復刻了中共中央關于隱蔽斗爭的指示文件以及各地黨組織受損情況的簡報,仿佛看到當年那場決定廣西黨組織生死存亡的關鍵會議。 “他們壓低聲音討論,時而眉頭緊鎖分析教訓,時而對著背后的示意圖規劃下一步工作,最終定下貫徹中共中央‘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白區工作方針,‘把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的關鍵決策。”廖有業介紹,這是廣西地下黨組織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正是在這張桌子旁誕生的部署,讓廣西黨組織像種子一樣在農村扎根。來賓各地黨員骨干遵照會議部署,深入農村、山區與邊區,扎根群眾,恢復和發展黨組織,為抗日武裝斗爭積蓄力量。 隨著日軍侵略步伐逼近,中共武宣黨組織迅速將通挽會議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抗擊日軍的實際行動,不僅組織抗日武裝隊伍在通挽鄉六棉坳、桐嶺鄉修竹村、三里鄉三里圩等20多個地點打擊日軍,更在通挽鄉北堂坳,以一場精心籌備的伏擊戰,讓會議精神在烽火中落地生根。 1944年12月22日,一股200多人的日軍從來賓縣石牙鄉經通挽鄉北堂坳撤往貴縣中里鄉方向。時任中共武宣縣特支組織委員的韋敬禮,聯合覃許柏、韋華琰等人,迅速組織通挽抗日聯防自衛隊100多人及當地群眾200多人,由曾擔任國民黨下級軍官的鄉聯防自衛隊長覃許柏帶領,提前在北堂坳左后側的虎尾嶺埋伏。 “當時北堂坳是通挽鄉至中里鄉的重要小路通道,坳長三四百米,底部寬百余米,周邊山勢起伏,那座立碑的小山正是俯瞰整個坳口的絕佳位置,地形利于伏擊。”伏擊戰參與者的后人韋建逢介紹。 據碑記及史料記載,12月22日下午,日軍進入伏擊圈后,自衛隊從左后側向日軍開火,戰斗持續至夜幕降臨,由于敵強我弱,自衛隊主動撤離陣地,日軍趁夜色逃走。此戰共擊斃日軍戰馬數匹,繳獲軍用物資200多件,我方僅1名自衛隊隊員負傷。 如今,這段戰斗歷史通過講解與史料展示,成為來賓地區民眾在黨的領導下自發抗日、守護家園的永恒印記,提醒著后人銘記那段軍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歷史。 時光流轉,硝煙散盡。泥瓦房、會議桌、抗戰紀念碑……串聯起中共廣西省工委在抗戰危難時刻堅守、抗爭、奮進的歷程。如今,中共廣西省工委通挽會議舊址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這些“烽火見證者”仍在默默訴說著初心故事,讓后人在回望中汲取奮進力量,傳承永不褪色的抗戰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