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修仁支部。(航拍圖) 走進金秀瑤族自治縣三江鄉三江村廟村屯,一座點燃革命星星之火的舊址映入眼簾——這里是中共修仁支部。 在中共修仁支部舊址內,陳列著一把老舊的軍號。它看似簡陋,卻在抗日戰爭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這把軍號雖已靜默,但那仿佛穿越時空的嘹亮軍號聲,依然在我們耳邊回響。 “三江鄉境域是廣西南北交通必經之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乃兵家必爭之地。”中共修仁支部舊址講解員林蓮蓮說,抗日戰爭時期,在韋章平等人的帶領下,三江鄉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積極分子曾與日軍浴血奮戰。 1944年2月,中共廣西省工委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發展,將中共修荔蒙特支一分為二,成立了中共荔蒙特支和中共修仁支部。中共修仁支部設在修仁縣西園鄉(今三江鄉)廟村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修仁縣的第一個地下黨支部,由韋天強任書記、韋章平任副書記。同年6月,韋天強調走,韋章平接任中共修仁支部書記。 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里,為何這支隊伍能扛起抗日救國的大旗?撥開歷史的煙云,答案漸漸浮現在眼前。 1944年8月,侵華日軍第二次入侵廣西,中共桂東特派員黃嘉受中共廣西省工委之命,向修仁支部傳達省工委關于積極發動抗日游擊戰爭的指示,要求組織武裝力量與日軍打游擊戰。 11月,在日軍的兇猛攻勢下,國民黨軍隊敗退至頭排時炸毀國道削官橋(今二排橋),企圖以此阻止日軍的追擊;同月,日軍入侵修仁縣,頭排、三江淪陷。 韋章平在接到上級黨組織的緊急指示后,迅速組織起當地的抗日自衛隊和民兵武裝,利用連綿起伏的山林地形,作為天然屏障,以游擊戰術不斷襲擾日軍。 “這把軍號,在寨甫村前伏擊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在這次伏擊日軍的行動中,殲敵十余名。”林蓮蓮指著展柜中的軍號介紹道:“別看它現在銹跡斑斑,當年可是傳遞過許多重要的作戰指令,見證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 日軍入侵三江鄉時,遭到了以韋章平為首的抗日自衛隊和民兵武裝力量的頑強抵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 三江鄉中共修仁支部革命積極分子后代李繼日常聽老人們講述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抗戰時期,稻香村自衛隊員李景運在巡哨時,發現幾個鬼子兵大搖大擺地來到隴江坳下面。當時只有他一個人,情況緊急,沒時間向村里發信號。他當機立斷,選好地形埋伏,架著土槍居高臨下瞄準敵兵。目標進入射程時,他立即扣動扳機,擊斃了一個敵人,其余的敵人慌忙逃下山去了。” “一人一槍,保衛村莊。”這個真實的故事至今仍在三江鄉傳頌,還有更多驚險英勇的戰斗故事,如今聽來仍讓人熱血沸騰。“當時這里涌現許多英勇的抗日事跡。”三江鄉黨委書記潘成告訴記者,“比如那磨屯保衛戰、單槍奪回耕牛、鳥槍殲鬼子、寨甫村前伏擊戰、血戰敵碉堡等等。” 1945年8月,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盤踞在三江鄉的日軍倉皇逃竄,大瑤山終于擺脫戰火,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在中共修仁支部舊址,眾多參觀者來此追憶韋章平等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時,總會在那把軍號前駐足聆聽它的故事。硝煙散去,山河煥新,英雄的精神已融入山河之間。革命先輩曾用鮮血和生命寫下家國大義,這精神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種,在代代相傳中照亮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