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農民稱在網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農技專家。記者發現,這些網絡主播看起來非常專業,熱心地為農民解決各類農業種植遇到的問題。而仔細辨別發現,短視頻中不僅有虛假宣傳、違規銷售肥料和農藥的內容,還有不靠譜的農技“小妙招”。假身份、真套路,這些活躍在鏡頭前的“農業專家”,大多未涉足過農業,甚至對農業知識一竅不通,卻能靠著量身打造的人設在屏幕前侃侃而談。(8月11日央視財經) 看似專業的“農業專家”,其實從未下過農田,不懂農業知識。當農民滿懷希望地向所謂的“專家”求教時,殊不知卻成了“獵物”。這些“假專家”通過短視頻平臺打造虛假人設,危害不容小覷,其違規銷售的農資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傳播的農技“小妙招”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給農民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也擾亂了正常的農業生產秩序。 “假專家”通過捏造身份構建權威形象,利用農民對科技的敬畏,對增產增收的渴望,兜售所謂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其實,這套玩法曾在醫療、教育、保健品等領域上演,均是利用信息差、權威形象忽悠不知真相的消費者,借以兜售價高質次的產品、課程等,獲得非法利益。 假農業專家泛濫成災,暴露出平臺監管嚴重失職。當前算法推薦機制重視用戶停留時長、互動等數據,對主播身份、內容真實性缺乏辨識。一些平臺為了流量利益,甚至暗中鼓勵打造“專業人設”,此種縱容態度無異于為虎作倀,使網絡空間成為騙子的溫床。平臺不能一邊享受“三農”流量帶來的商業利益,一邊推卸審核責任。 農村知識服務體系的缺位,也為騙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偏遠地區,正規農技推廣隊伍面臨人員老化、經費不足的困境,難以及時響應農民需求,供需失衡使農民轉向網絡尋求幫助,而缺乏數字素養的他們往往難以辨別真偽。 遏制假農業專家坑農害農,需要打出“組合拳”。平臺必須建立農業領域創作者資質認證制度,對聲稱專業身份者進行嚴格審核。同時加強對農業類賬號的審核管理,對虛假宣傳、違規帶貨等行為及時封號處理。監管部門應當建立跨平臺的農技內容“黑名單”,對假冒者實施聯合懲戒;依法嚴懲虛假宣傳、非法從事農技服務以及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行為,提高違法成本。政府需加強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技服務體系,讓農技人員真正下沉到田間地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