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薄薄的不動產證,曾是來賓數萬群眾難以企及的心愿。開發商“跑路”、關鍵材料遺失、歷史政策壁壘……種種遺留問題交織,讓“辦證難”成為橫亙在百姓實現“安居夢”面前的頑石。 如今,改革浪潮席卷這座桂中大地,全市75個歷史遺留項目、18971套房屋的不動產登記難題迎刃而解,9.4萬群眾懸著的心終于落地。 痛點破題:從“一件事”解剖“一類難” 改革始于一次艱難的“破冰”。 面對“陽光雅閣”小區1260戶業主因開發商消失、土地分割材料缺失而無法辦證的困境,我市有關部門并沒有單純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市不動產登記窗口以“陽光雅閣”“一號公館”小區的“辦證難”問題為起點,深入解剖病灶——主體滅失之困,開發商破產跑路,無人擔責;責任主體缺位,土地權屬、規劃許可等關鍵材料無處可尋;規范缺失之痛,早期建設標準寬松,規劃圖紙不全,人防、消防等驗收手續缺失;政策壁壘之阻,歷史政策變遷導致用地性質不清、產權邊界模糊、稅費追繳困難…… 透過個案,市不動產登記窗口工作專班洞察本質:“登記難”并非孤例,而是歷史、管理、政策銜接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系統性治理短板。解決好“一件事”,正是開啟“一類事”治理之門的鑰匙。 系統開方:辦好“一件事”形成解法 面對核心癥結,我市提煉出“尊重歷史、實事求是、便民利民”的解決原則,創新打造了不動產登記“工具箱”。 “政府靠前+材料替代”破“主體缺位”。針對開發商消失或材料不全的項目,政府主動調取檔案、規劃存根作為等效證明,成功為“陽光雅閣”小區1260戶業主全部辦理不動產證,并推廣至類似問題樓盤。 “現狀安全+補辦公示”解“規范缺失”。針對早期建設但質量安全達標、缺乏規劃許可的自建房,經公示無異議后,可按現狀確權,“遷華苑”“百川德匯”等老舊小區、安置區1036戶居民因此受益。 “分類處置+權益兼顧”跨“政策壁壘”。創新“業主墊付+向原企業追償”模式,解決土地出讓金補繳難題,化解了“一號公館”小區386戶業主辦證難題,并為多起土地糾紛提供了范例。 機制固本:構建“一類事”服務閉環 為了將有效做法固化為長效制度,我市構建了全流程閉環鏈條。 問題發現網格化。線上表單、信訪專窗、12345熱線、基層摸排織就立體“信息網”:安排專人整合不動產登記類信訪件,對7個工作日內回應擬定初步方案;12345熱線建立快速轉辦機制,2023年受理訴求427件,辦結率100%;工作人員深入老舊小區逐戶摸排,尤其關注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需求。 問題受理標準化。設立“疑難窗口”,實行首問負責制,通過“流動站”下沉服務形成操作指南。該窗口運行半年以來,服務深入30個小區,幫助870余戶完善材料,解答疑問2300余件,協調處理復雜問題46件。 協同處置高效化。由市自然資源局牽頭,聯合住建、消防救援、稅務等多部門實現“并聯審批”、首席服務員全程跟蹤,如“盤古一號公館”小區容積率爭議,歷經6次會審終獲解決。 監督考評剛性化。創新“三色督辦”機制直通紀檢,其中綠色預警發提醒函、黃色預警由分管領導約談、紅色預警提交紀檢監察組介入。該機制推行以來,發出提醒函12份,約談3人次,推動21個久拖項目進入流程,3585套房屋完成登記。 數字賦能批量化。依托“互聯網+登記”平臺,實現異地辦理、電子證照互通;AI輔助審核系統自動比對信息數據,減少差錯。改革后,平均辦理時長從5天縮短至4小時,線上辦理率達68%。 治理蝶變: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 得益于不動產登記“辦好一件事”的系統性解決方案,我市在相關問題的規模化治理效能上獲得極大提升。 首先,從“個案銷號”到“成片化解”。2023年,運用通用政策工具包與協同機制,一次性化解45個歷史遺留項目(涉及6206套房屋),惠及群眾3.1萬人,處理量是前兩年年均的近3倍。 其次,從“源頭治理”到“常態規則”。流程再造、數字賦能、強化監管三位一體,有效抑制新登記難題的產生。 最后,從“民心匯聚”到“治理效能”。高效解難題贏得廣泛信任,業主贈錦旗、表揚信的背后,是社會力量更積極配合治理的生動縮影。 從解剖“一件事”的癥結,到構建“一類事”的解法,再到形成常態長效的機制,來賓市以“一本證”為杠桿,撬動政務服務效能整體躍升。改革的精髓,在于始終將群眾訴求作為“信號燈”,把群眾滿意視為“晴雨表”,當“辦證難”的嘆息化為領證的笑容,“為民辦實事”便從承諾化為這片土地上可感可及的溫度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