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農民稱在網上遇到了一批假冒的農技專家。記者發現,這些網絡主播看起來非常專業,熱心地為農民解決各類農業種植遇到的問題。而仔細辨別發現,短視頻中不僅有虛假宣傳、違規銷售肥料和農藥的內容,還有不靠譜的農技“小妙招”。假身份、真套路,這些活躍在鏡頭前的“農業專家”,大多未涉足過農業,甚至對農業知識一竅不通,卻能靠著量身打造的人設在屏幕前侃侃而談。(8月11日央視財經) 這些假農技主播的套路,堪稱精準“圍獵”。他們深諳農民盼豐收的急切心理,把賬號包裝得極具專業感,幾句“畝產增收30%”“包治病蟲害”的承諾,讓不少農民卸下防備。揭開偽裝,全是赤裸裸的牟利算計。普通農藥換個包裝,變為“秘制增產神藥”;過時的種植方法改頭換面,成了“獨家專利技術”。更荒唐的是,有些“專家”連基本常識都混淆,教北方農民種喜溫作物,讓耐旱品種多澆水。 農民之所以容易上當,根源在于“太需要”與“難獲得”的矛盾。農業生產風險高,病蟲害、氣候變化等因素都可能讓一年辛勞付諸東流,農民對科學技術的渴求比任何群體更顯迫切。但現實中,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仍存薄弱環節,部分地區農技站人員老化、力量不足,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打不通,農民遇到問題問不到人、得不到準信,供需缺口讓假專家有了可乘之機。 信息不對稱加劇了辨偽難度。多數農民對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有限,對于“專家”“大學”等自帶權威光環的標簽,“增產”“保收”等直擊痛點的承諾,難免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而平臺算法的推波助瀾,更讓虛假內容精準觸達目標群體,形成“騙子賺流量、農民付代價”的惡性循環。 打擊假農技主播,不能僅靠農民擦亮眼睛,必須多方協同、標本兼治。監管部門要“快準狠”,對涉嫌虛假宣傳、銷售偽劣農資的賬號及時查封并追責。尤其要深挖背后的產業鏈,從虛假人設打造、劣質農資生產到銷售引流,一查到底、連根拔起,讓騙子無處遁形。 平臺必須守好“第一道崗”,完善賬號審核機制,對“農業專家”“農技指導”等賬號要求提供資質證明;加強內容審核,對夸大宣傳、違背常識的視頻及時下架;建立農民舉報綠色通道,對騙局露頭就打。流量之上,更該有責任擔當。 此外,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讓專業人員沉下去,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利用正規平臺打造真專家IP,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農技知識;建立權威的農業信息發布渠道,讓農民找得到、信得過。揆諸現實,一些地方組織農業專家直播答疑,當場解決病蟲害問題,農民看得懂、用得上,自然不會再信假專家。 田野里長出來的,應是飽滿的作物,而不是騙子的貪婪。讓真技術走進田間,讓好政策落到地頭,讓勤勞雙手換來實在收成,才是對“三農”真正的助力、對每一份耕耘最好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