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過半,各地文博場所人氣高漲,伴隨著展覽和活動不斷推陳出新,博物館和遺址公園不僅成為大家學習知識、感受歷史的“暑期課堂”,也成為游客喜愛的文化空間和旅游目的地。(8月11日央視網) 從故宮博物院的“萬物和生”特展到良渚古城的VR沉浸體驗,從西夏陵的數字化復原到各地非遺研學活動,文博場所不再是簡單的“打卡景點”,而是逐漸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的橋梁。這場“文博游”熱潮,折射出公眾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續增長,展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創新融合。 過去,博物館常給人嚴肅刻板的印象,如今,通過內容創新與形式突破,傳統文化在文博場所中“活”了起來。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穿越青銅紀》VR項目,讓觀眾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對話”;良渚遺址公園以虛擬現實技術復原先民生活場景,讓五千年文明觸手可及。這些科技賦能的沉浸式體驗,打破了傳統展陳的時空限制,讓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平面文字,而是可觸摸、可感知的立體畫卷。尤其對于青少年而言,這種生動有趣的學習方式,遠比課堂灌輸更具吸引力,傳統文化在“玩中學”中悄然扎根。 暑假期間,各地博物館推出的研學活動成為“香餑餑”。云南巍山古城的非遺貢香制作、中山故居的“少年孫中山讀書時光”體驗、重慶自然博物館的香囊手工藝課堂……這些活動將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融為一體。家長與孩子一同穿漢服、做手工、聽詩會,在親子互動中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園課堂,文博場所成為“行走的教室”,文化傳承也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代際傳遞中煥發新生。 “文博游”的火爆,本質上是文化自信的具象化表達。當故宮推出“數字故宮”小程序,讓視障人群也能“云游”文物,當安陽殷墟推出“館長講文物”活動,當天津博物館聯合美術館打造跨領域展覽,文博場所正以多元姿態履行社會教育職責。這種教育超越了年齡與地域的界限,讓不同群體都能在文化浸潤中有所收獲。據統計,暑期多地博物館參觀人次創新高,其中青少年占比顯著提升,無疑為文化傳承注入持久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宋燕所言“內容為王”,正是“文博游”持續發力的關鍵——只有深耕文化內涵,才能讓觀眾從“一時打卡”變為“長久熱愛”。 面對暑期激增的人流,部分場館出現的秩序問題、展品保護壓力也值得關注。如廣東省中山市博物館通過預約機制、志愿者引導、數字化分流等措施優化體驗,讓“文博游”得以可持續發展。 還需思考的是,如何在創新形式的同時守住文化內核?若過度追求娛樂化而淡化教育性,“文博游”可能淪為“拍照打卡”的流量泡沫。因此,保持教育性與趣味性平衡,培育專業人才隊伍,深化館際資源共享,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