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小小的石榴籽,如何在相隔千里的廣西象州與江西柴桑少年心中生根發芽?今年以來,象州縣以青少年為紐帶,創新推出一次云端連線、一封手寫書信、一件文化作品、一場實地相聚、一份長效協議的“五個一”舉措,為兩地青少年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彩虹橋,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少年兒童心中悄然生根。 “云”端初遇:兩地碰撞絢麗火花 “五色糯米飯的紫色來自紅藍草,白色是糯米本色,黃色要用黃梔子……”今年3月26日,在“桂贛攜手,同心筑夢”云端活動的屏幕上,象州縣城東小學四年級學生何欣潤高高舉起手中的染飯花,熱情地向千里之外的小伙伴介紹“廣西三月三”特色美食。屏幕上,江西柴桑區第四小學的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眼中滿是好奇與期待。 屏幕兩端,1800余名師生共同沉醉于象州竹竿舞的靈動節拍、壯族山歌的悠揚婉轉,以及柴桑學子齊聲朗誦《望廬山瀑布》的豪邁氣勢。柴桑區第四小學的學生李思琪興奮地說:“以前只在書本上看到過廣西有很多有趣的民族文化,這次通過云端看到,感覺太神奇了,那些竹竿舞跳起來好歡快,我也好想跟著一起跳。” 柴桑四小的李老師感慨:“當孩子們隔著屏幕一起跳竹竿舞、一起讀詩,那種跨越地域的共鳴與快樂,是書本上難以體會到的。” 一次跨越千里的連線,架起的不僅是相識的橋梁,更是文化互賞的窗口,讓兩地風情在云端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信”連千里:織就心靈相通紐帶 云端相識的余溫未散,百余封承載著童真與期待的手寫信件便穿越千山萬水,在象州與柴桑的孩子們手中傳遞。 象州學生在給江西伙伴的回信中附上了手繪的象州地圖:“這是象州夢幻夜,這是古象溫泉,等你們來做客時,我當導游。”而柴桑學生寄來的廬山明信片上,迫切見面的期待躍然紙上。 據統計,像這樣結對通信的學生已有152對,他們每月分享學習趣事、生活點滴。城東小學負責此項活動的陳老師觀察到,孩子們的信從一開始的羞澀客套,變得越來越生動自然,話題也越來越多,“陌生的距離,就在這一筆一畫中消融了。” “物”載深情:增進文化認同共鳴 文化的魅力,在實物的觸碰中更能被感知。4月28日,一批充滿濃郁壯族風情的“土潮”寶貝——精巧的繡球、圖案絢麗的壯錦扇面、別致的民族風發夾,跨越千山萬水,亮相柴桑區第四小學舉辦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展”。這些來自象州的展品瞬間成為活動焦點。 柴桑四小四年級學生李宇涵久久凝視著一把壯錦扇面,忍不住發出驚嘆:“哇!這些作品太精美了,經緯交錯的花紋,像大海里翻滾的浪花!壯族文化好有魅力,我要把這些美麗的圖案畫下來。” 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創新活力,通過一件件實物作品,在孩子們清澈的眼眸中點亮了好奇與認同的火花。 “行”悟交融:深植民族團結根脈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7月7日,期盼已久的線下相聚終于成行。柴桑區第四小學的“小潯娃”代表們踏上象州的熱土,開啟了一段沉浸式文化研學之旅。 在馬坪壯歡傳承基地,孩子們圍著被譽為“壯歡”歌王的秦學依老師,咿咿呀呀地學唱起悠揚的“勸學”山歌。“雖聽不懂歌詞,但旋律里的快樂能感受到!”五年級學生付晨楊一邊學習顫音技巧,一邊興奮地說。 在象州縣城東小學,兩地小伙伴手牽手,在歡快的節奏中挑戰竹竿舞的靈巧步伐,合作拋接象征友誼的繡球,還一起動手繪制了融合兩地元素的團扇。走進寺村鎮鄭小谷故居,青磚黛瓦間,“嶺南才子”的傳奇故事讓孩子們聽得入了迷。最令孩子們雀躍的是在農家小院親手體驗制作“小谷米餅”。 此次行程還延伸至金秀、武宣,瑤醫藥的清香、紅糟酸里的革命記憶、并肩高唱的紅歌、攜手探尋的特色美食……一路行走,一路交流,民族團結的情誼在共同的笑聲與汗水中深深扎根。 “約”定未來:夯實長效合作基石 如何讓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持續生長?象州縣與柴桑區統戰部門給出了答案——簽訂一份務實的合作協議。這份協議聚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旨在推動交流從階段性活動走向制度化、常態化。協議明確了“筑基”工程的實施路徑,包括組織更多中小學結對,常態化開展夏(冬)令營、研學旅行等主題活動,深化各族青少年對各民族共同奮斗發展的認同。 象州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將強化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主陣地作用,結合兩地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和青少年需求,以“實地+遠程”雙輪驅動模式,持續開展特色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