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的溫度,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在武宣,這句話正被生動詮釋:工作人員走出辦公室,把企業車間當作戰場,用數百次走訪換來企業“安心經營”的踏實,用實打實的問題解決筑牢實體經濟發展根基。近年來,武宣縣持續上演“政府圍著企業轉、服務跟著需求走”的生動實踐,讓“安心了”“更有信心了”的聲音成為最動人的回響。 從“紙上承諾”到“腳下行動” 服務戰場就在生產一線 “優化營商環境不是喊口號,得讓企業真真切切感受到變化。”這是實體經濟服務員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坐在辦公室里想辦法”早已讓位于“扎進企業找答案”,縣領導帶隊的走訪隊伍每月雷打不動深入廠區,筆記本上記滿的不是漂亮數據,而是“原料緊缺”“審批流程繁瑣”等帶著企業生產溫度的訴求。 這種“沉浸式服務”,在企業最需要的時刻彰顯力量。7月29日,筆者走進廣西京蘭水泥有限公司,廠區內生產秩序井然:原料倉里,頁石、煤等原材料按品類分區碼放,幾輛叉車正按照調度指令精準轉運;成品打包輸送帶勻速運轉,每袋水泥經稱重、封袋、噴碼后,由工人整齊碼放在車上,準備出貨。各條生產線正在平穩運行。 “最近公司出現原料緊缺的情況,我們真是急得睡不著覺。”廣西京蘭水泥有限公司是武宣縣重點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陳艷告訴筆者,原材料不足意味著每天數十萬元的損失。武宣縣經貿局、自然資源局等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上門溝通,帶著企業多處尋找合適礦點,最終敲定二塘、金雞兩個原料供應點的銜接方案。“雖然目前還在完善供應流程,但政府部門這股子雷厲風行的勁兒,讓我們心里有了底。”陳艷的話語里透著踏實。 從“被動等待”到“主動破題” 靶向施策解除后顧之憂 在廣西武宣匯力礦業有限公司,同樣的安心感寫在每個工人的臉上。生產車間里,破碎機規律地轟鳴,礦石原料經破碎、篩選后成為半成品,由傳送帶平穩送入下一道工序;廠區一側,正在安裝兩個巨大的不銹鋼儲料罐,這是企業投資200多萬元進行產品升級的關鍵設備。 “要是以前,哪敢投這么多錢升級設備?”該公司生產負責人梁偉鋒指著廠區后方的山坡說,過去每到雨季,后山林區就會出現塌方,泥土被沖到馬路上,有時還會沖到生產車間門口。實體經濟服務員得知后,沒有簡單要求企業“自掃門前雪”,而是及時收集企業訴求并上報縣實體經濟工作專班。經專班協調有關部門,將這片區域納入林產品深加工綜合利用開發項目,并派專業團隊指導企業清理垮塌泥土、科學削坡減載。“現在沒有塌方了,連小滑坡都沒出現過。”梁偉鋒踩著腳下平整的水泥地感慨道,“政府解決了隱患,我們才能一門心思搞生產、謀發展。” 這樣的“精準服務”,在武宣已成常態。該縣健全機制提升服務效力,深化“四色”管理機制,創新探索服務方式,實現領導掛帥全覆蓋,選派76名實體經濟服務員蹲點服務全縣199家規上工業企業和限上服務業企業,實行“一企一專員、一周一對接”,確保問題收集全覆蓋。今年以來,全縣各單位實體經濟服務員實地走訪企業500余次,現場推動問題解決60余個,收集上報縣工作專班問題83個,經各要素保障部門協同發力,集中攻堅解決問題57個;在來賓市“企呼政應”智能化平臺反饋問題21個,已辦成17個,辦成率高于全市水平。 從“短期紓困”到“長效賦能” 厚植土壤讓發展更有后勁 在武宣縣,優化營商環境從來不是“頭痛醫頭”的權宜之計,而是著眼長遠的系統工程。該縣將解決具體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把企業的急難愁盼轉化為政策創新的突破口,從根本上防范風險。今年4月,《武宣縣2025年壯大實體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服務方案》印發實施,建立服務企業“五張清單”,創新實行服務企業“1%工作法”,把服務企業模式從傳統的解決問題轉變為提升企業效益。1—6月全縣新增上規入統企業4家,推動規上工業總產值達76.6億元,同比增長6.4%。 為讓企業安心扎根,武宣縣積極落實政策助企紓困,實施《一季度工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出臺《武宣縣2025年二季度穩工業增長政策措施》,精準對接國務院設備更新、技改升級及自治區工業穩增長等政策,企業扶持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計為68家企業(項目)爭取專項資金1618萬元,落實惠企政策資金1406萬元;成功推薦45家企業納入“工業貸”“設備更新貸”“來賓木材貸”等專項金融產品支持名單。 當政府的服務溫度持續傳遞,企業的發展信心也不斷升溫。武宣縣以營商環境的“優”推動實體經濟的“進”,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健前行。 “服務實體經濟工作不僅要‘身入’企業,更要‘心到’企業。我們把企業的‘問題清單’當作政府的‘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一抓到底。”武宣縣經貿局局長梁松耀表示,下一步將深化“四色”管理機制,探索“實體經濟服務員2.0升級版”,推動服務更精準、響應更快速、解決更徹底,讓武宣真正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沃土。
|